首页

sm女王重度调教项目

时间:2024-07-09 02:14:44 作者:东西问|徐天进:良渚文化为何要常态化对话世界? 浏览量:95815

  中新社杭州7月7日电 题:良渚文化为何要常态化对话世界?

  ——专访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

  中新社记者 王逸飞

  2019年7月6日,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年来,在保护、传承、利用进程不断提速的基础上,良渚文化在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动作频次亦在加快。如通过展览或对话等陆续与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不同时期的中国区域文明互动,也借助中希文明对话、良渚论坛等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良渚文化为何要常态化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又如何在交流互鉴中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式、新路径?近日,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答上述问题。

视频:【东西问】徐天进:良渚文化为何要常态化对话世界?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展示窗口。过去几年,为让良渚文化“活”起来,良渚博物院做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努力?

  徐天进: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这决定了良渚博物院是一座有特殊性质的遗址博物馆。但对于一座博物馆而言,展览是其最核心的职能,所以我们主要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展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朱成琪 摄

  良渚博物院的展览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当下更多会去做原创展览,而不是将其他现成的展览搬过来。我们此前为视障和自闭症儿童做了一个特别的展览,用触摸的形式让孩子们能与文物互动,还出版了良渚文化盲文书籍,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再比如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我们以“玉”为载体举办了“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展”,在国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展览的图录出版物加印了多次。做这些事情,一方面是让更多人知道良渚博物院展览的水准;另一方面是希望让更多观众学会观展,从“逛博物馆”变为“认真地看”。

  博物馆的人就像“厨师”,要努力把一堆食材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品尝的人则要知道它的滋味在哪里,这需要激发观众的自主性。我们在每个展览后面都提供“推荐阅读”内容,希望观众参观回去后继续阅读,读完后再回来看,从而建立有效理解沟通,让大家更好认识良渚文化精华。

  中新社记者:除了与观众沟通,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还需要与当地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杭州正建设以良渚文化为龙头、将当地多种文化串珠成链的良渚文化大走廊。您如何看待这条大走廊的价值意义?

  徐天进:就像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农家乐以及餐厅都有良渚元素点缀,良渚文化不是只在良渚古城遗址或者良渚博物院内存在,而是弥漫在这片区域。申遗成功后,良渚文化对周边的影响和带动是明显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未达到最佳状态。当今社会,需要文化遗产助力社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从这一角度看,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十分及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不只是一个“点”,而是可以无限延展,包括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多样化产业发展等。比方说,良渚文化大走廊可以成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地,在文旅发展中集合全国文化遗产元素,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在图书出版领域打造文化遗产演播中心或交易平台;在会展经济中举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博览会……类似方式有很多,这条大走廊的内容可以无所不包,可以把整个区域变成一个具有浓厚文化遗产氛围的地方。即便是没有大型活动,这里的日常也能因文化遗产充满生机,我相信这种景象能够在杭州余杭实现。

  中新社记者:近年,良渚文化与中国其他区域文明间的联动越来越多。仅在上个月,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和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就先后在四川和辽宁举办。为何要推动这样的联动?这是否代表着良渚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思路?

  徐天进:我们希望展现良渚文化的“源”和“流”。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一个点,如果说良渚是“源”,那它的“流”是什么样的,它和之后的中华文明究竟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需要有一系列的展览来说明。我们现在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都要围绕文明的“流”来展开。

  良渚博物院希望每年至少举办一个高品质的展览。今年我们将聚焦汉代的玉器开展,它属于良渚博物院的“玉魂国魄”系列展,主要是对红山文化以来的中国玉文化进行脉络梳理,已做过春秋战国、西周的玉器展。除了玉器,未来我们也会围绕其他主题持续推动与中国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联系,目的就是从不同角度把一条条线串联起来,用可触可感的形式让民众知道,良渚和我们的今天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项工作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

  中新社记者:不仅是国内交流,从去年的中希文明对话、良渚论坛,到本月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的对话活动,良渚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动作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交流互鉴意义是什么?良渚又在着重“鉴”什么?

  徐天进:良渚文化的国际交流其实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在考古、研究等方面与多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合作。文化、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应该是一种常态,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需要经常“走动”。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王刚 摄

  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我认为目的就是“美美与共”。在交流互鉴中,从历史的角度看,要着重“鉴”两样东西——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教训。我们的交流互鉴就是“照镜子”,但这不是为了比高低、比美丑,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更多看到别人的好的一面、吸收有营养的部分。

  接下来,为了让我们自己更清楚了解良渚文明的特征,也让全世界更多人能够认识良渚、了解良渚,我们在与国内同时期或是良渚前后的文化进行文化比较的同时,也会围绕世界四大文明来策展。

  中新社记者: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中,您认为有何新形式、新路径可以探索?

  徐天进:前些天,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良渚博物院等一行刚刚前往英国进行了访问交流。我们与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有许多合作意向的商讨,也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涉及展览交流、人员交流、学术研究交流等,希望在未来一两年把这些一一落实,这也是我们推进常态化交流互鉴的体现。

  包括良渚在内,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更多国家(地区)的观众来走近它、感受它,不断提升知名度。这与做展览一样,需要在国际交流中实现更多有效沟通,避免“走马观花”。而前提则是,学术研究合作能不能率先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例如不同国家的博物馆互相派驻人员参与到对方博物馆的实际运营中;年轻的专业人员可以派往其他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邀请外国专家参与到课题研究等。这样在交流中互相学习,逐渐建立持续的、长久的合作联系,应该会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进而实现更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效果。

  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以非常纯粹的形式被留存和保护起来,这片城市中的原生态物理空间是我们的骄傲。在这一基础上,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良渚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博物馆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也需要更多与良渚文化有关的人多做一些努力。我相信在未来,良渚这一特殊的存在一定会显得愈加珍贵。(完)

  受访者简介:

徐天进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吴君毅 摄

  徐天进,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前主讲人纪连海谈读书:古今中外好书都要读

新的征程,号角嘹亮;新的出发,步履坚定。让我们昂扬奋发、阔步前行,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人民网记者李昉、赵晨)

广州荔湾区百艺城发生火灾 现场明火已被扑灭

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培养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首届武夷论坛侧记:匠心明道 互鉴启新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是释放银发经济潜力的关键。市场需要更主动地以精准定位对接具体需求,让银发经济“菜单”更丰富。同时,需要突破“看着香、吃不到”的困境,进一步增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

全球市场中新能源产品没有“过剩” 反而还很短缺

据贾杨介绍,多年来,上海中医药传承创新特色鲜明。自2011年起,上海将15个流派纳入“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将11个流派纳入“海派中医流派扶持项目”。近几年,上海集中打造海派中医流派传承集群,着力实施“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延伸计划”。

看图学习·瓣瓣同心丨总书记引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通知明确了奖励政策,中央财政对经三部门同意备案且完成任务目标的试点县给予奖励资金支持,每个试点县示范期为3年。奖励标准分三个档次,示范期内,每年均达到最高目标的试点县最多可获得4500万元。奖励资金应主要用于试点县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相关支出。试点结束后,三部门将对超额完成目标,且对周边地区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的县,按照奖励标准的10%给予超额奖励。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